【大家说】俞林:史话打铜巷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时间:2023-05-10 09:14:36

俞林


(相关资料图)

叮叮当,叮叮当/你打我敲为谁忙/太阳向西去/星光伴月亮/广陵有铜天下贵/一条小巷奏华章。这是我探访打铜巷时作的一首小诗。

悠悠2500年扬州古城,500多条古朴优雅的老街古巷,犹如500多张各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拼汇成一幅风韵犹存的水墨丹青,向人们展示扬州古城的历史轮廓。

打铜巷,就是这样一条记录着扬州铜业发展和铜器制作工艺登峰造极故事的小巷。

打铜巷位于广陵路西段北侧,是一条由南向北、转东北向的弯弯斜巷,全长300米左右。打铜巷中段,有一20米长巷道与三义阁垂直相交,这条南北通道仍属于打铜巷。

隋唐时期,这条千年古巷就汇聚起许多家铜器作坊,成品大到铜盆铜炉铜佛像,小至铜镜铜锁铜首饰,几乎囊括所有铜制品,俨然成了扬州城铜器具制作集散地。因为街头巷尾叮叮当当的打铜声不绝于耳,故人们称此巷为打铜巷。明清时期,扬州城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打铜巷,打铜巷,一天到晚响叮当。打个锅铲去炒饭,打个铜勺去舀汤;打个铜牌去算命,打个铜锣去换糖;打个香炉去敬佛,打个金锁保安康。叮叮当,叮叮当,你打我敲实在忙;打得太阳向西去,打得星光伴月亮”,形象地述说了打铜巷热闹繁忙的“打铜”生活。

扬州铜器具制作历史悠久。1959年,仪征破山口西周遗址中发掘的青铜斧、青铜镰等农具,说明早在商周时期,扬州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器制作工艺。

汉朝,扬州境内发现丰富的铜矿资源,吴王刘濞大力实施“凿山铸铜,围海煮盐”方略,其时扬州可谓富甲天下,雄霸东南。《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高祖“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吴王刘濞凭借着境内丰富的矿藏资源,倡导官工业(即冶炼和盐业),集天下能工巧匠于广陵,参与铸铜。明代官修地理志《明一统志》中亦载:“扬州大铜山在府城西北七十二里,又有小铜山在仪真县西北二十里,皆吴王濞铸铜之地。”

有丰富的铜矿资源,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汉代扬州的铜器制作工艺得到了大幅提升。汉代扬州的铜器具种类丰富,纹饰精美,在国内同行业独具特色。特别是东汉时期的扬州铜镜,工艺纹饰流畅传神,雕刻工艺也已经由浅浮雕向高浮雕发展,明朗的布局给人以舒展之感。

2013年,扬州西湖镇曹庄的隋炀帝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铜铺首、鎏金铜灯、铜编钟、编磬等铜器,形制规范,装饰华丽,做工精致,证明隋朝的制铜工艺,比起汉朝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编钟、编磬在隋唐时期为宫廷乐器。《隋书·音乐志下》曰:“二曰编钟,小钟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钟,悬於一簨虡。”隋炀帝墓中的铜编钟、编磬,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隋唐时期的响铜乐器实物,填补了音乐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

从唐代开始,打铜巷的铜器作坊队伍日益壮大,铜器具制作工艺也如日中天。唐朝皇宫里用的铜器大都由扬州打铜巷大师们制作,特别是扬州铜镜,更是深受宫女们的喜爱。《汉广陵国铜镜》记载:“扬州自唐代就是中国重要的铸铜中心”,成为国内“扬州镜、绍兴镜、徐州镜、南阳镜”的四大铜镜产地之一。扬州“江心镜”,更是皇宫首选。

江心镜,又称百炼镜。《旧唐书·德宗纪》载:“扬州每年贡端午日江心所铸镜,谓江心镜。”为什么会选五月五日午时在江心铸镜呢?这是古人的一种认识,五月五日午时是阴阳八卦中所说阳盛之极端,又称火月火日火时,是古人冶炼金属选择的良辰吉时。此时的江水,含沙量也是最为细腻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还特地为江心镜写过一篇短文《百炼镜》:“百炼镜,镕范非常规,日辰处所灵且祇,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可见,扬州打铜巷制作的江心镜,誉满天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创新,人们审美价值观念的嬗变,传统铜器具逐渐被合金或其他材料的制品替代,打铜巷的“打铜”行当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打铜巷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却一直在延续。1993年,邗江杨庙苍颉铜器工艺厂生产的一组铜编钟,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现被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这组铜编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艺术价值已远远超出使用价值。

作者简介:

草根诗人,爱好文学。潜心研究扬州历史文化二十载,对扬州小巷情有独钟。写有扬州小巷诗三百余首。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